党建动态

龚华基:于家为国,凝聚侨心

文/程晶晶

题记:2016年10月9日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重阳节,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商英党员志愿服务中心学生党员向老教授们送上节日的慰问,与老教授们交流、向前辈学习,同时转载《云山长者》关于龚华基老师的专题采访,供全体党员学习。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采访我校越南归侨、原广外侨联会主席龚华基教授,让我不由得想起现代诗人艾青的这首诗——《我爱这土地》。

面对动荡岁月的艰苦磨难、相恋女友的来信相邀、定居国外的高薪诱惑……他始终不忘母亲“中国人就该为中国服务”的嘱托,坚持留在中国,做中国人。

更难得的是,作为归侨,他不但留了下来,还一直心系于“侨”,做起了团结侨胞、凝聚侨心的工作,把侨联工作从校内做到校外,从校外做到海外……

“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龚华基教授

1938年出生于香港的龚华基,还未熟悉这座城市就因香港沦陷辗转广州,后又前往缅甸。1949年新中国成立,千千万万的华侨同胞汹涌般奔回祖国参与建设。在这股浪潮中,龚华基的三位姐姐和一个弟弟都先后回国。

作为家中的长子,龚华基的名字是母亲取的,寄托着对他的殷切期望。父亲本来想留其在身边照顾养老,但母亲却态度坚决地说:“中国人必须回到中国,为自己的祖国服务!”坚持把最后一个子女也送回国。就这样,1958年,龚华基从缅甸来到了广州。

从小接受良好专业语言训练的他,通过高考顺利进入中山大学外语系学习。那时,知识分子都要下乡劳动进行思想改造,“寒冷的冬天仍然穿着短裤去挖鱼塘,挑、拿、扛的工作更是家常便饭”,在殷实家境中生活了二十年的龚华基却从不叫苦不叫累。业务过硬的他很受系领导重视,一毕业就留校任教。后来,与龚华基相恋5年的女友以回澳门“探亲”为由,一去不返,还写信给龚华基劝其一起离开。在两难的抉择中,龚华基依然选择了祖国,留在国内继续为祖国的建设服务。

1970年,随着院校合并,龚华基来到了广州外国语学院。上世纪70年代末,不惑之年的他还曾争取到去新西兰学习的机会。回国前,一位新西兰朋友愿意出高薪聘请他,劝他在国外定居,但他始终牢记母亲的嘱托,心心念念的都是: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学成归来后,“对自己从来都是高要求”的龚老,抱着对“教学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开始厚积薄发,很快成长为英语系副主任。1988年,他参与组建广州外国语学院国际贸易系,首创我校“语言+专业”的教学模式。在同期很多同事享受天伦之乐、旅游休闲时,他仍在劳心劳力地参政议政,为祖国建设建言献策,在为人民服务的这条路上越走越长。

把工作做到“侨”的心坎上

风度翩翩

作为归侨的龚华基一直心系于“侨”,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连任了三届广外侨联会主席,把侨联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侨联从开始只是团结归侨及家属,发展到团结海外华人的亲属;从70多人发展到200人,人人都想进侨联。”谈起侨联工作,勇于直言的龚老说:“要不就不做,要做就要用心为大家做实事。我觉得我这个侨联主席没有白做。”

“我首先抓侨联委员,做好领导班子的学习工作。”每逢全国性的大会一结束,龚老就请学校马列主义教研室的教授给委员们解读大会精神,确定工作方向。除此之外,龚老还专门邀请省侨联的专家给委员们讲解归侨政策,为每位委员订一份《侨联报》(现已停刊),让他们学习相关方针政策,以便他们更好地为“侨”服务。龚老回忆说:“当时侨联委员一共9个,每隔一两个月定期召开一次例会,商讨如何做好归侨工作,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为祖国献计献策。”

“其次,办创收班,改善生活。”为了给归侨的生活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熟悉归侨政策、同时深谙英语学习特点的龚老向学校提出办暑期中小学英语班的想法,得到了时任校长黄建华的批准。“我们双管齐下,一方面高薪聘请专业的英语老师负责教学工作,一方面请归侨以及侨眷担任教务及班级管理工作。每期招收两三百名学生,一个暑期培训14-20天,参加暑期班工作的归侨大概有七八百元的额外收入,这在上世纪90年代初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大家都很乐意。”龚老还对我们详细解说了当时创收班的经费支出情况:除了招聘老师的酬金,他们还用创收的钱帮所有的会员交会费、参与阳山扶贫、专款专用给老专家、老教授报销外出开会的的士费等等。扣除所有支出,每期培训差不多剩余两三万元,就用来组织侨联活动。

“有了经费,我们每年都举办一次大型的聚会,全体会员参加,会上结合当前形势,我会简明扼要地讲讲我们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还组织会员外出参观,看看祖国的建设成就、看看祖国的锦绣河山。除了所有会员都参加的活动,我们的工作还向真正的归侨倾斜,每年为他们单独举行一次座谈会、一次聚会,并安排副教授以上的归侨参加省专家联谊会的活动,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国家的关心和重视。”因为很多归侨都是在祖国很困难的时候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在经历了各种艰难曲折后能够留下来真是十分难得,龚老解释道。

在组织活动聚会、团结人心的同时,他还特别关注每一位归侨的需求。“印尼归侨吴淑华生病住院、走不动,我就带领几个委员专门前往中医学院探望,为她买了一个300多元的拐杖,送去一个200元的慰问红包。”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龚老说,凡是侨联会员生病,他都会带队前去看望慰问,送去慰问金。

“走,欢送;来,欢迎。”这是龚老担任侨联主席时一贯坚持的原则。“凡是回国或者短暂回国探亲的华侨,我们都要举办欢迎会,让他们感觉到‘回家’的温暖;凡是出国定居的华侨,我们也要为他们开欢送会。”龚老说,侨务工作做得好,就要让人家高高兴兴地回来、开开心心地离开,只有这样才能团结人心。

把工作做到了“侨”的心坎上的龚老,退休不做侨联主席后,很多归侨在路上碰到他还是“龚主席、龚主席”地叫,这就是对他十几年用心耕耘的最好褒奖。

龚华基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代表教育服务界投下神圣一票

远隔千山万水凝聚一颗中国心

龚老在做好广外侨联工作的同时,还很注意和校外的合作,与省专家联谊会会员、暨大等高校的侨联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不仅如此,他还远隔千山万水,热心地把侨联工作做到了国外。

当辗转得知新西兰华侨协会秘书长王德卫的父亲罹患癌症晚期很想回祖国看看时,龚老不仅帮其找到东山祖屋,还亲自带领父子俩前往祖屋祭拜缅怀,让老人家在去世前圆了心愿。“事后,我还介绍其与致公党认识,后来发展到全国侨联邀请他回祖国参加40年国庆观礼。”新西兰出生的王德卫本来不会说汉语,在龚老的建议下,通过北京广播电台坚持学习汉语,现在已经能讲简单的普通话了,而且对中国的感情越来越深,经常回国走走、看看。

把“侨”装在心里的龚老,不遗余力地团结海外侨胞。今年三月,华侨陈达枝的后代在新西兰开家族大聚会,特意邀请龚老夫妇参加。因龚老的身体不宜远行,没能参加其家族大聚会,他还远隔千山万水转寄一份家族变迁史赠送给龚老。原来,一直热心为“侨”服务的龚老在新西兰留学期间认识了华侨陈达枝的后代Ach,并主动帮其寻根问祖。

2004年,龚老荣获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颁发的“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及奖章”。面对这份难得的殊荣,龚老自谦道:“我做侨联工作还算过得去。”

记者手札回首人生几十年风风雨雨,如今古稀之年的龚老依然坚守“中国人就该为中国服务”的信念,还不忘勉励后辈:凡事不要以“得到好处”为出发点。

龚华基,教授,祖籍广东新会,1938年出生于香港,1958年从缅甸回国,1963年中山大学外语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70年起到广州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任教。1979年赴新西兰专修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他长期从事外语教学工作,先后讲授过综合英语、写作、语言学引论等课程;曾多次编写英语音像教材。1993年被评为广东南粤优秀教师,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从商英学院退休。曾任第七届广东省政协委员、第八届广东省政协常务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历届委员联谊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广东省侨联专家联谊会副理事长、3354cc金沙集团侨联会主席、黄石地区归国华侨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名誉主席、广东省第八届侨联会顾问。